《學習昆明螺螄灣 助力樊西大發展》
系列報道四
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,襄陽自發形成40多個專業批發市場,成為鄂西北乃至中部地區的商貿中心之一。樊城轄區現有35家,經營面積達66.8萬平方米,年銷售額近40億元,從業人員3萬多人。
這些批發市場,曾經為推動襄陽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。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,缺乏統一規劃布局、業態老舊、鏈條單一、基礎設施和管理落后、交通擁堵嚴重、消防隱患難消……一系列的弊端限制了這些市場的發展,業務規模逐漸萎縮。
實施襄陽市中心城區內環線內市場外遷工作,是襄陽市委市政府建設漢江流域中心城市,進一步加強小商品批發市場管理,有效推進市場規模經營,加快提升市場集聚效應和輻射能力提出的改善計劃。在這些市場內,有的商戶已經經營了10多年,有的甚至經營了20年以上,但對于市場外遷,大家不僅支持市政府工作,也對新市場有著新的期待。
襄陽商戶考察團螺螄灣合影
商戶期盼市場外遷,緩解城市交通
昨日下午,記者前往新華市場,剛下車就看到不少運送貨物的車輛在市場前門卸貨,還不停有車輛在進出,導致面前的新華路出現了交通堵塞,走進正門,在擁擠的空間內,道路顯得非常狹窄。
在新華市場三樓,做服裝生意的王先生告訴記者,他在市場內已經做了10多年的服裝生意,一聽說市場要搬遷到樊西,剛開始還有點舍不得,但是后來想到搬到襄陽中豪國際商貿城后,除了寬闊的道路,舒適的環境,寬敞的店面,還有一些安全隱患也可以避免,加上73路公交車的開通,更加堅定了王先生的信心,他已經在襄陽中豪國際商貿城預定了3間門面,就盼望著早一點搬到新市場。
同樣在該樓層做服裝生意的董先生,在襄陽中豪國際商貿城預定了兩間門面。
董先生介紹,到今年6月份,他就在新華市場做了整整23年了,1993年,當時不滿30歲的董先生從農村走到城市,正好遇到新華市場剛建成,那時有朋友在做服裝生意,在朋友的帶動下,董先生在新華市場定了一間門店,市場新建那幾年,生意也不是太好,但后來購物氛圍越來越濃,顧客越來越多,董先生的生意也越做越好,擁有不少穩定的客戶,在這23年里,董先生一家人依靠新華市場的門店不僅提高了生活質量,還在市區買了房子。
如今,由于市場外遷,董先生即將搬到襄陽中豪國際商貿城,他認為,雖然搬到新市場后,購物氛圍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培育,但是董先生支持市政府的市場外遷政策,董先生介紹,由于老市場沒有專門的停車區域,很不方便,運輸車輛經常會導致幾條道路堵車,而且市場在室內也影響了市容市貌。
期待新的市場,實現提檔升級
隨后,記者前往白鶴市場,遠遠就看到門口停滿了電動車和擺攤的商戶,過往的行人很不方便。
楊女士在白鶴市場靠門口的位置經營一家兒童玩具店,從1997年白鶴市場開業,楊女士的家人就開始在該市場做生意,如今已經19年了。對于市場外遷,楊女士說,已經在襄陽中豪國際商貿城預定了4間門面。新市場擁有更好的環境、更合理的功能區布局,同時,電梯、空調、建筑等等都是煥然一新,不僅可以給顧客一個舒適的購物環境,也是給商戶們一個更好的經營環境。
在該市場經營生活小商品的李先生對于市場外遷非常期待,他也是從1997年白鶴市場開業時,就開始在市場內經營小商品,雖然都是一些凳子、盆子等生活小商品,但是生意一直很不錯,但李先生介紹,近幾年,隨著年輕人消費方式及觀念的變化,加之網上購物的興起,他的生意受到了沖擊,李先生認為狹小、擁擠的市場經營環境也是制約生意發展的因素,沒有舒適的購物環境,會給顧客帶來許多不利影響,在市場內,有的通道不足1米,一旦顧客太多,就會顯得非常擁擠,加上各種老舊的設施、線路等都存在安全隱患。
李先生已經在襄陽中豪國際商貿城預定了兩間門面,他表示,新的市場管理更加規范,也杜絕了亂擺亂放,而且物業管理方面和服務保障方面都有提檔升級,這不僅消除了安全隱患,也緩解了市場在市內所帶來的交通壓力。
采訪手記:
城市資源的轉移,單靠政府或者單靠市場都無法實現。
44家專業化市場及小型加工作坊搬遷至樊西八大市場,建成后樊西新區周圍的交通、學校、醫院、銀行、購物、消費、物流等民生配套一應俱全,且張營社區十萬人還建小區同時開工建設,客戶就在家門口,對于周邊居民來講,衣食住行皆便利。
對于襄陽市民而言,以后的購物消費習慣就是不必東奔西走,到樊西新區一站式購齊。
襄陽市政府細致周到考慮“先建后遷”的原則,不影響廣大商戶的正常經營,更體現了政府遷轉市場的決心和信心。
請持續關注襄陽中豪國際商貿城微信公眾號及主流媒體《襄陽日報》《襄陽晚報》《楚天快報》、漢江網、微信新媒體等平臺,了解更多資訊。